第24章 感慨起来(1 / 3)

像南锣鼓巷一样,现在当然也有一些排水设施,但若要在那边动工改造,工程浩繁啊!甭提街道办事处能不能通过,即使得到许可,同院邻居也不一定接受啊!这事牵涉范围甚广!

只有在全院的人都决定安装那种抽水马桶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嘛!”

河雨柱续给泥瓦匠师傅递过香烟,让他歇口气,不由地感慨起来。

太困难了!

当初要是早点读书,当个小领导该多好,就可以住进这种筒子楼,然后家里就可以有室内洗手间啊!

一个人的伟大经常源自生活中的小事,河雨柱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因为他改不掉边看书边犯困的毛病,他还真想通过读书获得那样的待遇,只为享受抽水马桶的便利。

这次请来泥瓦匠,是因为打算更换屋顶瓦片。

尽管京城雨量不多,但现在物资丰富,口袋充裕,趁机消除这个安全隐患才是上策。

泥瓦匠让河雨柱借来院子里的木梯,他的徒弟攀爬屋顶,在上面一层接一层递瓦下来。

对于这样的工作来说,仔细检查是关键。

像河雨柱这种有人住的老屋,是不会让梁木朽蚀的。

这种情况很奇怪,即使在乡下,住了多年又破旧的房子也不易倒塌,因为主人会修补,并沿袭古老的传统认为房子住着人就会安稳。

照老人们的说法,有人住的房子就有一种生气,能让它坚固无比。

相反,新房若长时间无人,倒塌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河雨柱对此理解不深,但他觉得大概与房子里有人的气息以及驱使老鼠和依赖木头生活的害虫有所克制有关。

他更关注家里的安稳,对这些理论不以为意。

河大清被邀请加入时曾问要不要一起换瓦,河雨柱被调侃似的问道,你是不是把脑袋搞坏了呀?我们在买房子那一年都换过瓦了,难道忘了?!这让河雨柱显得尴尬又逃避。

更换瓦片的事,只凭家中人员肯定是不够的。

况且,刘萍挺着大肚子,河大清又要忙碌,连小丫头都不提。

最后他只能求助同院的邻居钱大爷、甘大爷,雇请他们在半天时间内帮忙。

河雨柱出手大方,每人支付了五千块。

钱大爷生气地说,同在一个院里,帮忙做事竟然还要谈钱,这也太过分了吧!但面对刚搬进来的邻居,河雨柱觉得不好意思让他们白忙,只得这么解决了这个问题。

八十四章

甘大叔并没有说什么,但在两位回到后院的过程中,他冲着河雨柱嘀咕了一句”合气”之词!

本想着师傅瓦匠会对他的叫喊感到不满,毕竟他原本是想找各家的小子们帮忙,但来的都是妇人们出力帮忙!

河雨柱小心翼翼地向师傅问道:“师傅,那些大妈婶婶过来帮忙没事吧?”

听到这里,瓦匠师傅瞬间明白了他的担忧,微笑着说:“嘿,小伙子你还真有些见识,虽年纪不大,对传统规矩却了解不少嘛!”

见河雨柱露出了沾沾自喜的模样,瓦匠师傅忍不住戏弄道:“只不过这些规矩你没彻底弄明白,在那装模作样地懂行罢了!”

一个在一旁忙碌的大妈不禁轻笑出声:“放心吧,柱子,我们干活前都会过问清楚的,身上干净没问题,这些传统规则大家也知道怎么守的!”

一众大妈婶子欢快地笑闹着,拿小河的好奇提问当趣事谈笑。

河雨柱只能尴尬地鞠了一躬道歉,坦白说那是听别人的故事知道了这些。

互相开玩笑拉近邻里间关系,在河大清这铁骨铮铮的壮士听到这些,肯定是不愿服输,也许言语中就会有些不太雅观了!

但因为是小孩子河雨柱,女人们才仅仅逗了几句就放过他。

此刻的师傅手脚不辍,口中仍在聊天打发时间。

瓦匠师傅解释:“规矩这事儿说得不错,女人上房换瓦在咱们传统中是没有的,老一辈就是这样留下的。

所以今天的屋顶换瓦就咱们这几个汉子,豪门望族以前的讲究可多了去,找命相先生择黄道吉日之类的,绝不让女子来操持!

但我们普通人家顾及不到那么多,只是大致上的要求:屋瓦数量不增不减,不让女眷登高!你看看院里的街坊们,别说上房了,有谁敢跨越瓦片?”

起初,河雨柱并未留意这些,听了瓦匠师傅一番话,才回头看了一眼,还递给二人两根烟歇息一会儿。

那些瓦片原先整齐码在房屋四周。

偶尔会有邻居走过喝水时,宁愿绕远也不愿意踩着堆叠矮小的瓦砾经过!

这种风俗可能是祖祖辈辈沉淀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的,规矩存在就得遵守。

于是河雨柱再度问道:“那么,屋里瓦的数量有什么规定吗?”

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