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中秋诗会(1 / 2)

大魏风华 东有扶苏 1397 字 1个月前

中秋有雨,如丝如缕地洒落在古老的街巷和静谧的庭院。

夜幕低垂,云层厚重,掩去了圆月,却为这不圆满的中秋夜增添了几分朦胧与诗意。

街道两旁的店铺灯笼在雨中摇曳,发出温暖而柔和的光芒,明明是下着雨的夜晚,却没耽搁苏州城内的灯会--这毕竟是一年难得几次的团圆节日,再说这世道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变得更坏了。

时间慢慢接近午夜,苏州城中的热闹正渐渐达到最高峰的时候,杨岢穿着一身雪白的儒衫,对着挂在门口正衣冠的铜镜打量了半晌,满意地点了点头,上了前往中秋诗会的马车。

还是很英俊的虽然儒衫好像有点小。

若论江南文气最重的地方,苏州城算是不遑多让,仅此一夜,就不知道有多少诗会在偌大的苏州城内各处举办,但他要去的,是苏州城排得上名号的富商出资共同举办的诗会,听说连府尹都要出场庆词,算是官面上最大的诗会。

一路行来,马车外晃动的是无数热闹的火光,掀开帘子朝外面望出去,即使细雨绵绵,街道上此时也是热闹非凡,无数的纸扇汇聚成涌动的浪潮,接踵的行人在各处摊位流连忘返,到了乌衣巷附近最为繁华的坊市时,前方道路上便只能看见伞面了,马车如同陷入泥沼一般难以前行。

远远有锣鼓声传过来,是冒雨舞龙的队伍,行人们让开一条道路,车夫这才抽冷子挤了过去,不料下一秒便引来一片骂声,若是换了其他纨绔,说不定就要出动家仆下车打人了,但杨岢只是满脸油汗地催促车夫快走免得一会儿挨骂得更惨。

今晚的诗会,他是万万不能错过的,因为他爹杨溥动了回京的心思,便改了往日闲居在家的做派,开始为苏州城这一年来留下的人情脉络收尾,今晚留园那边的诗会,他更是主评之一,说什么自己也不能拂了老爹的面子迟到。

而且这诗会他自己也是极想去的之前的诗会他去了多半要出糗,但这一个多月来,他算是真正成为了每一场诗会的主角--没有之一。

要知道端午诗会上他一鸣惊人,拿出一首浣溪沙技惊四座,整个苏州城的士子圈里便全是关于他的议论声,当然大多是不好的一面,比如说他抄诗买诗之类的。

但这些声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销声匿迹了,因为他后来真就拿出了好几首绝好的诗词狠狠打了那些人的脸。

虽然还是有许多人觉得这事有蹊跷,但也有部分人开始绝望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说不定这胖子就真是万中无一的天才呢?

自那之后每一场诗会他都成了主角,甚至他到场之后有原本满面红光的士子愕然间不敢下笔--珠玉在前,之前杨岢拿出来的诗词实在太高,要是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像样,让以往被取笑的杨岢调侃两句,自己以后还怎么在苏州城内混?

每每想到那些士子露出的这种表情,杨岢都会控制不住地挑动眉梢。

爽,实在太爽了!

喧闹的声音中,马车穿过了舞龙的人潮,旁边一处青楼中传出靡靡的歌声,汇聚在喧闹的人声里,再穿过两条街,便有人举着一张宣纸小心地避开雨水,自街道那头快速跑来:

“止水诗会,唐公子新诗”

然后便把那张宣纸贴在酒楼前方的告示栏上,周围人头攒动,今晚城内无数诗会都会这样把诗词流传出来,卖着煎饼的小贩和端着簸箕的大娘也都凑过去,听着周围的人评头论足。

--没办法,这年头读过书的人不多,所以诗词一类的东西在老百姓眼里就成了极厉害的事物,就算读不懂,但多听一听好像也能沾上几分盛世的繁华,若是再辅以那些文人士子的奇闻轶事,就更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又穿过一条临河的街道,马车已经能远远看到河上的游船,留园诗会的连绵船舫会一整夜在河上巡游,周围还有诸多画舫,一袭儒衫手执纸扇的士子们便在周围百姓的艳羡视线中站在河边静静等待,等到船夫将画舫停稳,便前跨一步施施然走上去,屹立在灯火与烟雨里驶向中心的大船。

偶尔还能见到有小船将诗会上出色的诗句送上来,上面还有其余士子的赞美与主评们的评价,杨岢探出头一看,登时有些急了起来,因为这意味着诗会已经正式开始,而他也错过了自己老爹致辞的时间。

诗会这种东西,自然不可能干坐着写诗,其实从入夜开始,诸多节目便已上演,听曲唱词猜灯谜看风景什么的,等到气氛差不多了,士子们才会开始下笔,而顺序也极有讲究,一般有才名的,都不会在诗会前头就贸然把得意之作拿出来,得让一些无名士子搏个头彩,等到酒酣耳热气氛渐高,才是江南成名士子们的表演时间。

得抓紧时间了。

杨岢拿出请帖,快步上了一艘小船,没等他催促船夫快点划桨,一道撑着黑伞的身影便走到他身边,收起纸伞看了看天色,转头看向目瞪口呆的他笑了笑:

“怎么样,介不介意我蹭个请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