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赔了儿子又折兵(1 / 2)

“我认为一颗老鼠屎,不能坏了一锅粥,有些人争不过就要越狱、刺杀、下毒手,假如人人效仿,旌阳还不乱了套?”

终于等到唐知涣这位县官出手。

林羽自然不遗余力地给痛踩吴家几脚。

像是一个旁观者一样,给唐知涣分析着:“大人,吴永科举泄题一案时,本身就让学子们怨声载道,还有为与我竞争,鼓动粮行囤粮抬价,民间也是积怨已久,可惜吴家势大,没有人敢得罪,这才一直置身于事外。”

“区区商贾之流,本官还不惧他吴家!”

口号喊得响,不代表行动力强。

否则,唐知涣也不会向林羽询问如何处事。

身为旌阳的县令,三年间升迁无望,不仅是唐知涣的靠山不硬,还和他做事勤勉认真却不爱动脑子有关系。

之前石青柱引发的盗匪案,以及吴永能在其眼皮子买通官吏一事,可见一斑。

但唐知涣有一点好处,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哪怕面对比自己小了一辈的林羽,依旧不耻下问。

“林员外可有好的办法,把吴家势力,清除出旌阳去?”

留着这样一颗老鼠屎,还是一颗吃了熊心豹子胆,敢算计长乐郡主的老鼠屎。

唐知涣是真的担心,吴家继续在旌阳地界闹事,搅得整个旌阳乌烟瘴气的。

别的不说,光是城内粮食涨价,导致民怨载道,就是吴家要断林员外家酿酒粮食的恶果。

“大人,清除一时容易,怕就怕你折断一根树枝,来年又长出更多的新枝,大人你不要光针对吴家,惩治恶商本身是大人的职责所在。”

嗯?

唐知涣不解地凑近林羽,虚心听教。

何谓不要光针对吴家?

他连吴家的分枝都对付不了,难道还能把吴家和连带的势力一起连根拔起吗?

“大人,很快就要拔秧插秧了,今年秧苗长得不错,粮食价格有些虚高,你听说了原因吗?”

“据传是剑南道外欠收,本官派人打听过,确有其事。”

这可真是一语成谶了。

但战争停止,人口增加,再加上生产跟不上,没有天灾人祸,粮食按平均分配来看,也会欠收。

散播流言的林羽,毫无心理负担的继续说道:“大人为保民生,理应控制粮价,吴家若是在背后怂恿粮行继续囤积涨价,大人便可以拿了证据,一封官文上报郡府,要求惩治吴家。”

他特意在“惩治吴家”四个字上加重语气。

针对整个粮行,但只打击吴家。

主打的就是已经结了仇的别放过,还没结仇的先别给自己增加负担。

唐知涣若有所思道:“这样虽对吴家造不成实质性的打击,但能让民间知道吴家的罪行,也可以敲打其他想要效仿吴家的人,倒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再加上他早就有心想稳定粮价,原本是不想掺和进吴家与林羽的争斗中。

可如今两家的争斗,先把他卷了进来。

唐知涣下定决心,对着林羽保证道:“你放心,本官明日就让旌阳的粮行代表们开会,让他们当场表个态,是和吴家一起被骂被罚,还是顺应民意赶紧开仓卖粮。”

趁着吴永和吴妨都死了,吴家在旌阳群龙无首时,正好震慑那些唯吴家马首是瞻的粮行商绅们。

尽管这样做,不能把吴家赶出旌阳去,但让吴家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吴家疼了,唐知涣心里就舒坦了许多。

“大人,商本逐利,不宜操之过急,还需要杀鸡儆猴给他们瞧瞧,动摇他们的决心。”

“哪来的鸡?”

粮行此时空前的团结,想抓把柄都难。

处置小的粮商,起不到威慑的作用。

处置大的粮商……唐知涣干的是整顿粮行商行风气,让旌阳平静下来,不是去上门抄家,把事情越闹越大,最后难以收场。

不光他的仕途完蛋,百姓们也会跟着遭殃。

“大人,我这里倒有一只现成的鸡,全看大人敢不敢宰杀了。”

林羽附耳低语了几句。

唐知涣听完,先是一阵错愕,接着眉头紧锁,最后双掌一拍。

“真没想到还发生了这样的事,只要证据确凿,足够让吴家消停一段时间了,粮行的人们知道了吴家做生意的门道,也会瓦解他们之间的信任。”

“大人英明。”

其实林羽对于唐知涣能成功说服粮行开仓卖粮,不抱任何希望。

吴家势力再大,也不可能掣肘整个益州粮行。

粮行囤粮那是有利可图,吴家的死活他们可不在意。

但是,他得利用唐知涣一心想要教训吴家的契机,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把吴家逼上一条绝路。

林羽视线定格在吴妨死不瞑目的那张脸上,暗道: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