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江湖恩怨 1章燕门买卖(2 / 3)

凶宅诡闻录 华夫子 2421 字 1个月前

一年。种田的因交不起地租而沦为地主家奴;城市小作坊因为原材料不断上涨,导致维系艰难,揭不开锅的国人到处可见。

饿倒在街头巷尾的乞丐,走三步就见一个。

衣衫褴褛,已经成为国人贫穷的象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年代,无论在哪一个朝代,挥之不去。有的人靠卖艺,有的人靠种地。这些,都是上等人。那些没有土地,靠给地主打长工的人家,几乎是在半饱半饥中度过余生。

暗八门,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得到滋生。

因为,军阀混战,官府恃强凌弱,哪里顾得上社会上的形形色色,妖魔鬼怪危害人间。

于是乎,土匪强盗横行,江湖骗子猖獗。马占奎得理不饶人,他在派往乌金荡去的人,被接生婆在钱行小街劫煞之后,不去追究根源,反倒肯定马书奎已经不在人世。归咎于马家荡的老孙家,那是天经地义。

冤有头债有主,马占奎只能把对付马家荡的老孙家,作为自己暂时性奋斗目标。

华夏儿女,总喜欢内耗,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恶习。人心涣散。瞄准自尊心,凝聚心以家庭、家族为单位,不像现在,以极度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放在第一位。内斗,内耗,内杀已经成为这个民族的顽固不化的孽根。

唉,要说马占奎对孙家大院有误解,那是孙雨晴没杀马书奎之前。

现在,马占奎虽然不知道前因后果,但马书奎之死定义在孙雨晴身上,不能说是马占奎武断和罔顾事实。孙雨晴带人单凭乌金荡的芦苇滩,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马占奎将马书奎之死拴在孙雨晴的头上,他并不怨。

说来说去,都是交通闭塞,消息不灵通惹的祸。

夷陵镇,历史记载,这里是一个从北方过渡江南的著名古镇。

盐阜地区,夷陵镇是个人杰地灵,人才济济的地方。

据历史记载,文武状元夷陵镇每三年出现一位。

地大物博,一马平川。

这里没有高山,没有丘陵。到处是沼泽地,距黄海之滨不过区区百里。从夷陵镇出发,一直向东一百多公里,便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浩瀚黄海。农林牧副渔,这里全面发展。美中不足的地方,是这里没什么稀缺资源。

矿物质,至少那一会没人发现。

除了孙国强在建国初期,从美国联系姐姐购买钻井设备,为的是孙家老宅的那些传说,得到验证。不想,中途美专家反悔,认为那是一件没有价值的探索。所以,一个月孙家大院,包括夷陵镇附近的矿物质资源钻探结果,没有得出任何结论,草草了事!

有一年,有人在国外杂志上,刊登了有关于夷陵镇附近的马家荡地下,有石油分布的论文。这篇论文的作者,正是随孙国俊姐姐来马家荡的那位同学专家。他的论文不但记载了来马家荡的整个过程,对来自马家荡直西五十公里的朱桥镇的地下食盐矿产,也做出精准标志。

只是,在那个年代,没有人关心国外杂志上刊登的那些信息。

因此,生活在夷陵镇附近的周围十里八乡,大多是以农工商为主,其中,农业人口占大多数。

住在乡下的,围绕大河边建房成家立业的种田人,几乎在每一个村庄都能看到。

对夷陵镇来说,和马家荡一样,因为是集贸市场,种田人和农工商贸易,都要在集贸市场进行交易。所以,种田人的世代繁衍,带动了集贸市场的繁荣茂盛。夷陵镇,是马家荡之外的最大的集贸市场。每逢初一,十五,便是夷陵镇逢集时刻。

逢集当天,夷陵镇集贸市场什么人都集结在这里,不约而同。

有做生意买卖的,也有购买日常生活日用品的。

街市打铁的铁匠生意,年年火爆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开垦种地的人居多。锄头铁锹,犁耙风车,所有用具,都将在夷陵镇的集贸市场交易。粮食买卖,牲畜交易市场,夷陵镇是一应俱全。武术杂技,淮剧世家,说书弹唱,茶馆饭店旅社,夷陵镇门市挨着门市。

开行的拿行用;开旅馆的,拿住宿费;剃头洗澡的人,拿出剃头洗澡费用。

汤年糕,冰糖藕粉粥,早餐用的大饼油条,夷陵镇饭店旅馆小吃,色香味俱全。

王侯将相,看上夷陵镇这块风水宝地不计其数。

也有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定居北方移民,有的是逃荒逃到这里;有的则是因为举家迁移,来到夷陵镇定居。在夷陵镇,各具特色,带有华夏各地风土人情的服饰,嫁妆,点心,名吃,自然形成多元化的集贸市场。

包括众多有手艺人组成的小作坊,绣花织布,养蚕抽丝,绫罗绸缎,布庄当铺......

也有大户人家的染浆仿,酿酒窖藏,布料加工的小裁缝铺,木匠作坊,榨油坊,粮食加工厂等等,农业为基础,带动手工艺作坊层出不穷。夷陵镇,远近闻名。工农业产值,居高不下,成为苏北地区纳税大户。

对上,夷陵镇名气响当当;对下